学校官网 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队伍 >> 师资队伍 >> 正文
师资队伍

王楠

2024-03-12  点击:[]

大连海事大学兴海副教授

王楠,兴海副教授,1994年生人,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士(2016),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近海工程硕士(2018),美国东北大学海洋海岸工程博士(2022)。2024年3月加入大连海事大学港口与航运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目前主要从事海洋环境水动力数值模拟、人工智能在海洋海岸工程方面的应用研究。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9篇(JCR一区8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 通过结合传统数值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优化近岸波浪数值模拟方法 ,可用于识别传统数值模型中的误差来源并预测长期波浪特性。(1)利用袋装回归树方法发现,过高的水底摩擦系数是导致SWAN模型低估路易斯安那州特雷邦湾波周期的主要原因。此方法有助于模型建立者准确迅速地审查模型输入并校准参数,从而提高模型整体的精确度和可靠性。(2)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构建一个风浪特性分析框架以捕捉波浪参数与驱动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利用具有代表性的短期波浪数据来估测长期波浪特性。曾根据切萨皮克湾桥隧交叉处具有代表性的短期波浪数据预测长期波浪情况,并对历史波浪气候进行回溯分析。

图1. (a) SWAN和袋装回归树方法模拟的波浪参数与观测数据的对比; (b) 利用袋装回归树方法识别SWAN模型中波浪参数的误差来源; (c) 袋装回归树模型输入特征划分的代表性树结构。

2. 牡蛎礁作为自然海岸防线,能够通过提高底部摩擦力、降低波能以及在礁体背风面促进沉积物积累从而减缓岸线侵蚀。通过现场观测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人工牡蛎礁生态岸线的消浪机理:(1)研究发现人工牡蛎礁生态岸线的消浪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礁体干舷高度、周围水域地形以及当地波浪环境。(2)在低潮期间牡蛎礁可显著降低波能,然而在高潮时段,牡蛎礁的消浪效果则相对有限。

图2. 人工牡蛎礁的分布:(a) 近景展示;(b) 远景展示。

图3. 人工牡蛎礁附近的波高比较,WG3和WG5分别位于牡蛎礁的远岸侧和近岸侧。(a)低潮时; (b) 高潮时。图中反映出人工牡蛎礁的消浪效果与水位高度密切相关。


上一条:闫圣 下一条:丛龙飞

关闭